亞洲混搭設計力
【好故事 x 兩境】以下文章段落取自:《兩境—台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
對談人:楊松耀 & 蘇素(以下簡稱「耀&素」) 、蔣芷苓 & 蔣芷瑩(「苓&瑩」)
【國家認同感 vs. 產業串聯】
問:馬來西亞是個重視美學、設計的國家嗎?如果「設計力」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軟實力,馬來西亞應該如何發揮它在這方面的影響力?
耀&素:相較於鄰國泰國,馬來西亞政府很明顯是不重視美學、設計的。經歷過兩次金融海嘯後,泰國不再以金融作為商業運作的核心,泰國政府和皇室選擇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甚至能吸引到電影《投名狀》在泰國做後製,就表示已經可以影響設計產業的發展。台灣也關注文創產業,光是故宮文創商品年營收就超過億元新台幣,馬來西亞政府如果關注GDP增長就可以發現文創是門好生意。
苓&瑩:從小到大的教育造就我們對於文化鑒賞、審美,都是出自於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帶給我們更大的效益為前提,而不是單純地欣賞或對心靈上有所提升這個層面去看。美學在很多人的生活裡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即便我們是從事美學行業的人也沒有去逛美術館;對我們來說,美存在於生活,所以不能只是由視覺層面出發,還要看它的功能。美學設計、藝文相關的活動,參加的人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批,我們也在想文化藝術產業,到底有多少人願意去消費;當政府沒有資助,那些從事藝術、文化的人怎麼自給自足?馬來西亞的大眾是很被動的,只有最有資源的政府開始重視美學設計,才能讓大眾更願意去瞭解、去跟隨。
耀&素:我覺得「設計力」最直接是和旅遊業連繫在一起,以東京地鐵為例,就算我不懂日語或英語,找路線時也完全沒有障礙,在馬來西亞的話就難度太大了。一個地方有什麼值得玩,能帶走什麼地方產品(而不只是紀念品),都需要設計力的融入;單是設計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從在地文化挖掘,很多時候生活裡平常不過的咖啡或糕點,從外地人的角度來看,都是很重要的資產。
日本的每個縣市都會有吉祥物,他們會用設計來宣傳地方,特點不明顯的城市,都能變出一個「熊本熊」*註1;要不然就是一個普通的地鐵站,都有一個「貓站長」*註2,還換了第二代站長。美學和生意本來就不衝突,它所帶來的價值是無限的,馬來西亞在這方面的意識還沒那麼強烈,才會導致很多設計人才外流。
苓&瑩:我們認為人才外流的部分原因是馬來西亞人對國家沒有認同感,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設計除了把文化、故事、產品整合在一起,也提醒我們這些毫不起眼的東西其實值得認真看待,這或許能幫助提升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此外,產業與產業之間很少連結,大家都是為了努力求存、各做各的,沒有透過串聯不同產業去撞擊更大的火花,提升價值。我們最近的一個案子需要找木箱,很多人就跟我們說「算了,去淘寶吧,淘寶比較便宜。」一個有很多資源的國家會變成這樣,真的很令人難過,我們試過找很多木匠也沒有成功;之前我們也想做陶瓷,找了陶瓷工匠,他們只做產品,沒辦法提供客製化服務,連結又斷了。既然沒辦法馬上讓大家改變,就要做出實際的參考讓大家看,這件事才會發生。
耀&素:設計的概念本來是從西方傳過來,但我們會去思考亞洲人看待設計的概念時會不會有所不同,西方美術史教我們用「黃金比例」構圖就會好看;東方人看水墨畫時則會看它是否「氣韻生動」,西方人沒有辦法理解這個概念,可見東西方美學本來就有差異。我們想做在地文化,就是想把以前學的歸零,不按照國際的設計邏輯和規則走,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設計,重新尋找馬來西亞甚至每個不同地方對於設計的定義。
註1:為了因應九州新幹線於2011年全面通車,熊本縣政府在2010年推出吉祥物「熊本熊」,現已成為日本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地方吉祥物。根據日本銀行調查估計,熊本熊商品和額外旅遊收益,在推出的前兩年為熊本縣帶來約馬幣48億令吉(約337億新台幣)的收入,2013年,地方政府稅數的增加已經超越了宣傳及廣告費用的支出。2018年,熊本熊周邊產品年營業額更達到59億令吉(約411億新台幣)。
註2:「貓站長」小玉原本是流浪貓,2007年起擔任和歌山縣紀之川市和歌山電鐵貴志川線貴志站的「站長」,年薪為一年份量的貓糧,任期為終身。小玉上任後,許多遊客慕名而來,該線乘客數量穩健上升,2015年小玉逝世後被追封為「終生名譽站長」,目前站長一職已由「二代玉」接任。
【多元混搭】
問:請舉例,在你們的設計作品裡,有哪些是表現馬來西亞特色的部分。
苓&瑩:對我們來說,馬來西亞的特色在於文化和語言,語言給了我們很多靈感。我們用的元素很多時候都是從語言的角度出發,馬來文如何跟英文、中文或其他語言表達相關的事物,字面上的意思如何能串聯在一起。好幾個客戶都在我們的建議下,為品牌取結合馬來文和中文或英文的名字,比方說Bunk & Bilik(連鎖酒店,意即「上下舖和房間」)、Uroot(Spa,馬來文原字為Urut,意即推拿)。語言本身有力量,以我們公司Kongsi Design為例,一開始是先想中文「一亻一半」,兩個字加起來是「伴」,因為我們是兩姐妹,福建話有句俗語是「一人一半,感情不散」,英文名想取類似意思的,後來就取了Kongsi Design;Kongsi*註3在馬來話裡有「分享」的意思,使用 Kongsi 會更親切。
Bunk & Bilik是馬來西亞的一家精品連鎖酒店,以線條為主的圖标設計,就已清楚詮釋精品旅館的名稱中——上下鋪(Bunk)及空間(Bilik)的含義。(一 亻一 半提供)
Uroot是一家結合傳統推拿、按摩手法的精品水療中心,Uroot是馬來語Urut(推拿)的諧音。 (一 亻一 半提供)
耀&素:我在中國經常把馬來西亞文化介紹給新朋友,我們過年過節時派的紅包一般上是偏暖色系的紅色、橙色、金色,但受到華人影響,馬來人後來也派「青包」*註4,印度人派「紫包」*註5,中國人會覺得不可思議。這幾年我們接的馬來西亞項目中,有3個是從多元共生的概念出發的,我們對多元文化進行解構、重組,這些東西可能對大家而言是熟悉的,但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又會有新鮮感。
The Happy 8*註6 是我們工作室第一個多元混搭的項目,後來我們把作品放到 Behance *註7平台上,有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來留言,給我們的反饋都很好,這讓我們知道文化是能夠融合的。大家突然對亞洲視覺有新的體驗,吸引很多顧客找我們,The Happy 8的設計後來也被很多個單位抄襲,包括來自中國、越南,甚至位於韓國的全球連鎖咖啡館品牌;抄襲的人特別多,某個程度上也代表這設計是被認可的。
THE HAPPY 8 是馬來西亞一家結合南洋文化與藝術的連鎖民宿品牌。1983ASIA以獨特的方式進行民族文化的重新演繹,帶出民宿的南洋藝術魅力。(1983ASIA提供)
註3: 馬來西亞不管任何種族的日常生活用語,馬來語、英語和華語混搭使用的情況普遍。Kongsi,除了是馬來語分享的意思,同時以音譯「公司」融入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等各種方言,多用作跟別人共食、共用物品時用。
註4: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青色代表「天堂」,「青包」印有《可蘭經》經文、方形糯米粽ketupat等圖樣。
註5:印度人喜歡紫色,「紫包」上多印有神明、神燈、孔雀等圖樣。
註6:The Happy 8(八號藝宿)是馬來西亞怡保、十八丁地區的精品酒店品牌。
註7:Behance是供創意、設計、藝術工作者等上傳作品、找工作等的社群網絡平台。
【設計的旅程】
問:你們都是從平面設計開始走向產品設計或其他的設計領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未來又會有什麼樣的佈局?
苓&瑩:即便我們是平面設計師出身,但我們知道平面設計只佔整個設計領域的一小塊, 當我們想要解決更大問題,想要涉獵更大範疇時,自然就會走到其他領域,這是慢慢進化的過程。無論是產品設計、品牌形象、商業策略、廣告、室內設計等,都是圍繞著我們要怎樣更好地傳達的訊息,對我們而言,讀平面設計只是掌握一方面的技能,不等同於就不需要讀行銷,最後的成果都是從構思、概念、策略一步步累積而成。
作為一個國民,我們也希望能幫助國家變得更好。我們未來也想走入社區,幫助社區做相關的設計工作,我們單純地想可以怎樣影響其他人,用我們的能力去提升社會的價值,所以我們願意跟有能力、有相同理念的人結合,把大家相信的價值加總在一起,實踐出來。
一亻一半於2018年開始加入TEDx茨廠街成為設計團隊,圖為2019年的主題《Unlearn Relearn 學》所做的主視覺設計,獲得一致好評。(一亻一半提供)
耀&素:馬來西亞人從小就生活在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環境裡,我們的早餐是印度煎餅配咖啡,或是油條配咖啡;但在中國,油條是配豆漿的,兩者如此不同。我們8年來一直在探索亞洲美學的觀念,起初成立一個亞洲美學研究所,在公司還設了一個亞洲美學圖象館,去不同地方的美術館、博物館,搜羅相關的在地文化研究資料回來。我們最近一直在做的是亞洲故事的版塊,我們不是以迷信的角度出發,單純是宗教的延展性會比較大,比如說:印度有印度教,但為了要改變印度教繁瑣的規矩,所以誕生更簡約的佛教,佛教傳到泰國的時候,就變得更有意思了。泰國人拜的四面佛,其實是印度教的創世大神,創世大神在印度很少人拜,反而在泰國很流行,華人演藝圈還特別信這件事,這些就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共同點,但又因在地文化的不同,而產生一些改變。
「MASH UP!!! ASIA」是始於2018年的時尚品牌,通過混搭美學將傳統與時尚做連結,專注於挖掘在地主題以設計帶入當代生活,讓更多人對自己的所在地產生歸屬感,活出自我。
(1983ASIA提供)
我們從亞洲美學研究延伸出來的品牌叫Mash Up Asia,是「混搭亞洲」的概念,想更主動地將亞洲文化體現在設計上,然後轉化到市場上。產品是承載文化比較好的載體,接觸到產品最多的就是普羅大眾,如果能夠讓人接觸產品,喜歡產品,到想去瞭解品牌背後的文化,這品牌就算成功了。設計跟商業緊扣才能讓很多事情轉動起來,設計能夠把我們的美學、對在地文化的理解作為一種手段,乘著市場的船,漂到很多人的家庭裡面。這個品牌有一組襯衣的圖案是風車,我們做了「馬來風箏」(Wau)*註9和「京燕風箏」*註10兩種圖案,在中國市場賣的時候,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跨文化的產品,並詢問圖案背後的意義,多元文化就因此被接受。
註9:Wau是馬來西亞的傳統巨型風箏,上半部呈橢圓形,但左右兩端程尖角狀,下半部視風箏種類而呈彎月形、扇形等,風箏上繡有鏤空的植物圖紋,並裝置能發出聲音的「響弓」。風箏因圖樣設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例如:「月亮風箏」(馬來語為Wau Bulan,也是馬來西亞航空的標誌)、「貓風箏」(馬來語為Wau Kucing) 、「老鷹風箏」(馬來語為Wau Helang) 「孔雀風箏」(馬來語為Wau Merak)等。 註10:京燕風箏(又稱為「沙燕風箏」),是北京風箏的簡稱,屬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造型設計是依照從前北京常見的「麻燕」演化而來,風箏依結構比例分為「胖沙燕」(象徵粗礦的男性)、「瘦沙燕」(象徵纖細的女性)和「娃娃燕」(象徵天真活潑的孩童)。
《兩境》出版訊息
書名:兩境—台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
主編:莊家源 張鐵志
出版單位:城視報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售價:非賣品
為振興出版行業、鼓勵優質出版品,也為書店打氣,讓大家走進書店買書,推動閱讀風氣 ; 凡到指定書店消費滿RM100或以上者,即可獲贈《兩境》一本。每人限一本,貨源限批,送完爲止!本書於11月11日正式上架,送書詳情請參閱城視報FB:Penang City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