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越在地,越國際

【好故事 x 兩境】以下文章段落取自:《兩境—台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

對談人:張文婷(以下簡稱「張」) vs. 莊立康(以下簡稱「莊」)


【「內觀」和「外觀」的視野】

問:兩位分別在邦咯島和古晉深耕社區計畫,最大的動力是什麼?

張:古晉代表的是婆羅洲,婆羅洲在我的成長記憶裡,或是在留學時常常會覺得是一個被低估、被忽略的文化體系。我讀大學時聽過一句話:「如果我們要找到世界的良心,要從原住民文化裡去找。」因為現代人都以城市為目的,往往沒有以自然作參考,導致人和周邊事物關係不密切。我們常說的「與世隔絕」,是要表達與人隔開的生活,但現實卻更像是離開自然去生活。原住民文化當中有很多元素,包括「Berjalai」 *注4,其實可以作為現代社會以城市或特定國族主義出發的思考文本的對應參考,我想去努力填補這方面的缺失。

以碩莪樹樹葉搭竹房的工藝,是比達友族瀕臨滅絕的傳統工藝。(張文婷提供)

莊:之前在手集團*注5的緣故去了很多國家,一直感覺歐洲的暑期節慶很精彩,可以動員全村,有些社區節慶甚至有五六十年歷史,於是就想把這種文化帶回馬來西亞。七、八年前,我在手集團時開始把藝術帶入各個鄉區,主要目標群眾是微型小學*注6;做下去以後發現我們得利更多,因為走入鄉鎮所看到的美會感動我,邦咯島是其中一個地方。那時候遇到現在的老闆,思考如果把藝術教育帶入社區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永續經營會達到怎樣的效果,因此在2013年辦了「邦咯海島節」(以下簡稱海島節)。當時島民可能忙於生計對這類型活動不理解,但幾年下來他們反而給了我很大動力和鼓勵,他們會覺得海島節很熱鬧,會期待這個活動。

邦咯島社區會舉辦「屬相」聚會,例如屬豬的島民今年會回鄉團聚,現在他們會把這個聚會辦在海島節期間,可以同時參加兩個活動,甚至是島上的華聯小學95年校慶也辦在海島節的時候,所以我們會選擇在中秋月圓的時候辦海島節就是這個原因,讓大家團聚在一起。

邦咯島以捕魚為生,尤其以江魚仔業居多,江魚仔業也是島上傳統老行業之一。

(莊立康提供)


注4:Berjalai,是「遠征」的意思,是婆羅洲達雅族的傳統。婆羅洲因地域廣闊,舊時部落之間因距離遙遠而缺乏交流;年輕的族人在成長後會學習祖輩開啟一段長途跋涉的旅程,透過跟不同部落、族群的交流,去建構一個更完整的人生觀,待回到部落後,能發揮所學。


注5:馬來西亞重要的敲擊樂表演團隊,聯合創辦人包括吳聖雄(見【文化藝術】篇)。


注6:學生人數少於150人的小學,當中少於30名學生的華文小學數量約有94所(截至2017年,資料來源: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打造互助共好生態】

問:你們所做的社區計畫有哪個是讓你們覺得很有成就感的?

張:其中一個計畫是《婆羅洲藝術集合》(Borneo Art Collective)*注7書籍的製作和出版,我們透過30天的公路行(Berjalai),從沙巴、砂拉越、加里曼丹等地找到了41個職人,跟他們作訪問,記錄他們的藝術工作和作品,把這些本來單打獨鬥的人連接起來,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看見他們;後來,音樂家Alena Murang被邀請到巴厘島去創作;作家及電影工作者Nadira開始去加里曼丹島做一些計畫;沙巴、砂拉越的職人開始互相交流,後續效應慢慢被醞釀出來。

另一個是《再設計》(Redesigning)系列,一開始有跟台灣文化部合作,做台灣工藝和婆羅洲工藝的交換,婆羅洲的設計師到台灣跟那裡的工匠合作,再把實驗帶回婆羅洲,並且邀請台灣和泰國的設計師過來,讓這件事在東南亞發生;隔年,我們再次把計畫擴大,探討設計經驗,再發散到更多地方。真正的成就感在於辦完這些事之後,後續產生一些聯動效應、交流。有時一些建築師、設計師或藝術家會追求把事情做得很美、很酷、很炫,最終只是屬於個人的,沒有提升到社區維度上,在情境上變成有意義的事(contextually meaningful)。對我而言,在做社區串聯的時候,如果能夠將美和特別的事物整合起來,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1)「Plastic Fantastic」跨了5個地區的作業, 結合東南亞各地的力量將塑膠垃圾改造成建築材料, 作為Festival Pavilion 展示用途。(2) 婆羅洲美學實驗室書籍(Borneo Laboratory) 是婆羅洲美學實驗室5本書系列計畫的第二本。(張文婷提供)


莊:這7年,辦了5屆海島節,成就感持續醞釀中,但不是靠人潮資料、回島人數體現出來,反而是一些默默出現的東西。有個「Hello Pangkor」的組織會在每個星期六進行淨灘活動,島民開始慢慢加入,馬大、理大*注8的教授也開始帶大學生來參訪,這些後續發酵的事更讓人感動。另外,島民本身也做了一些令我感動的事,在「行動管制令」期間,邦咯島的漁獲量太多卻不能外銷,漁民就聯絡金馬倫*注9菜商做魚菜交換,三、四個月換了四、五次,結合島上二十多個社團,大家出錢出力,把魚、菜、油和米分成四千多包,派送給島上馬來社區、華人社區的獨居老人,這是屬於他們的榮耀。藝術作為一種橋段和媒介,後續產生這些效應是令人感動的。

另外,邦咯海龜保育中心是由一個馬來家庭管理的,理大的教授跟他們合作研究瀕臨絕種的綠蠵龜;「行動管制令」期間,有8只海龜重新上岸,生了二十幾窩的蛋。這些事情都是民間自發,島民集體合作,改善島嶼生態的表現,我覺得社區經營就應該是這樣的。

(1) 獨具當地特色的邦咯島「魚舞」,曾受邀參與澳門藝術節,舞上國際舞台,向海外人士展現邦咯島的舞魚旗文化。(2) 2019海島節的開幕禮是在江魚仔漁寮上圍爐,將全村人凝聚在一起。(莊立康提供)


注7:Borneo Art Collective記錄了不少婆羅洲天然素材、傳統工藝,以及來自各地的藝術家與當地職人一起進行的各種創新實驗,是本談美學也談傳承,意義重大的系列書籍。


注8:馬來亞大學(簡稱馬大)和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簡稱理大)都是馬來西亞最頂尖的大學。


注9:金馬倫是馬來西亞少數的高原地區,同時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蔬菜產地。

【從風土產業到身份辨識】

問:兩位都是把藝術帶往國際的推手,如何看待「越在地,越國際」的元素?如何從日常中提煉美學的元素,同時讓當地人理解這些日常之美?

張:我們在2019年的「熱帶雨林藝穗節」*注10(Rainforest Fringe Festival)時做過「精緻料理」(fine dining)。很多人不會把古晉當成 fine dining的場所,也不覺得古晉會出現訓練有素的「米其林廚師」*注11,婆羅洲作為世界上涵蓋80%物種、如此多樣性的地方,每一個地區都有豐富的食材,我們收集婆羅洲島上的花卉、蕨類放到fine dining的舞台上;我們當時開放120個位子,本來以為是小眾的活動,沒想到兩星期內就被訂光。2019年之前很少人提及婆羅洲的fine dining,但那次活動之後,有廚師因此從澳洲搬回古晉。據我所知,現在就有3個地方可以吃到fine dining,有些人也因此往飲料的方向去作相應的思考,研發出新的東西。「當大家發現到海洋的時候,就會自己去造船,我們不需要永遠當舵手。」

每個東西都有存在價值,像森林的花卉和蕨類的從腐殖土得到養分,跟城市裡的泥土種出來的作物是不一樣的,像有一種食材叫「拉子茄」*注12,它要依賴一種鳥透過它的糞便和種子一起傳播,再靠特定的一種昆蟲幫助它結果;有些東西不是想要就有,要有生態環境的配合,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保護森林,這些環境意識也可以通過fine dining傳達出來。不管是營養學、森林砍伐、物種多樣性等等都是國際議題,「越在地,越國際」應該從這些角度切入。

莊:從策劃海島節到後期的藝術家駐村,我們都希望藝術家在那裡生活,創作題材元素取自當地,出來的成品還必須讓島上的阿嫲、阿公看得懂。藝術節是為了島民而做,阿嫲、阿公才是我們的目標受眾,作品需要跟他們產生連接,比如用造船廠的木板做成不同造型的藝術品,我們之前的開幕禮是在漁寮上圍爐,吃最新鮮的海產。2014年的海島節,我們請老師做道具時用了在地元素創作了「魚舞」,我的大學同學看了之後提醒我說,「魚舞」在其他國家看不到,所以後來我們就召集造船廠的師傅、賣肉骨茶、賣豆花、賣江魚仔的人,組團去澳門、台灣、韓國的藝術節,我甚至會想這會不會代表邦咯島找到了它的身份認同(identity)。


邦咯島每一棟建築物、每一個小館都展現出在地的美,美感源自于樸實的生活,不需要加鹽加醋,我現在反而會跟他們溝通如何保護原有的事物,島嶼不要過度發展,要維護木板屋等在地元素;近來有很多做直播的團體進入邦咯島做直播賣魚,甚至要開文化街,這讓我很擔心。

注10:「熱帶雨林藝穗節」是配合「世界雨林音樂節」(Rainforest World Music Festival)而舉辦的周邊活動,系列活動包括多元民族展覽、傳統樂器演示、藝術展、攝影展、座談會、紀錄片放映、手工藝品和復古市集、砂拉越服裝秀、熱帶雨林影片放映等。而自1997年創辦的「世界雨林音樂節」則是砂拉越極具代表性的國際年度音樂盛事,每年吸引數萬人參與,「熱帶雨林藝穗節」則由2017年開始舉辦;2020年因新冠疫情關係,今年兩大活動皆停辦。


注11:「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是全球公認的頂級美食指南,它所推薦的1星、2星和3星級餐廳或食肆,每年都吸引無數人造訪;在這些獲選的餐廳服務過的廚師,被認為具備國際級的廚藝水準。


注12:又稱作「山茄子」,馬來文是Terung Asam,意思是「酸的茄子」,是婆羅洲常見野果,一般用來煮拉子茄酸辣魚湯。

 

《兩境》出版訊息

書名:兩境—台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

主編:莊家源 張鐵志

出版單位:城視報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售價:非賣品

為振興出版行業、鼓勵優質出版品,也為書店打氣,讓大家走進書店買書,推動閱讀風氣 ; 凡到指定書店消費滿RM100或以上者,即可獲贈《兩境》一本。每人限一本,貨源限批,送完爲止!本書於11月11日正式上架,送書詳情請參閱城視報FB:Penang City Eye

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安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