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育終歸家庭

Updated: May 21, 2020



我們如何走過馬來西亞的春夏

故事系列丨【教育】


撰/圖:戴安琪

一位在困惑中探索教育能有什麼可能,相信生命能感動生命的菜鳥老師。人啊,總得熱情過活!

 

教學日常


摸黑到校,進班教課,課後備課,日復一日。雖說,工作模式幾乎年年天天如此;但是,因為每一批孩子的行為、性格、能力各異,所以這些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其實是天天新鮮的。


踏入執教生涯,至今已有六個年頭。從正式被委派到現在,一直待在同一所學校,一所位於我老鄉 - 吉打的郊區國中。六年的資歷和資深老師相比,自己肯定還是只菜鳥。我這菜鳥老師,心底多的是彷徨和莫名其妙的憂慮。

與學生保持亦友亦師的關係。


達到了傳道,授業還是解惑?


這幾年我所接觸的,都是零零出頭的孩子。和他們,我一直想保持一種亦友亦師的關系。希望在課堂上,孩子們和我能侃侃而談,不恥下問。亦友不是因為仗著自己和零零後沒有多大的代溝,僅僅是自己以為,在課間我要求你們和我交流,而我,也應該讓你們走進我的日常。亦師,沒其他,只因為他們稱我為老師。

回到老鄉執教,最深的感觸莫過於孩子們對 “我有必要探索課堂以外的知識,甚至是常識” 的悟性,是近乎零的。其實,這和以前學生時期的自己是很相似的。我對這事相當納悶,畢竟他們生長在一個物資更爲富裕,科技與網絡更爲便利的年代。殊不知,原來網絡的便利帶給他們的,不是與社會新鮮事更貼近, 而是一個讓他們耗盡時間足不出戶, 對著虛擬世界閑聊瞎忙的平臺而已。更甚的是,網遊讓絕大部分的他們對日常是一問多不知啊!


常識的不足,可以利用假期的空擋來填補。趁著假期,我們去露營、去登山、去市集做買賣。學習自己采購,自己探索,自己發現真實世界的美好。大夥兒處在一個小院,唱唱歌,吹吹風,一起發現,一起料理起居。

帶著學生去郊外探險,讓他們有機會開拓視野。


我樂於這樣和孩子們膩在一塊。看他們對一些日常的小事物而煩惱,看他們對某事物不知如何下手而找人求救……當下,我看似享受著折磨他們的快感,但內心其實有一萬個不甘。我不甘,不甘於父母在經濟、資訊、交通都寬裕的條件下,怎麼沒讓孩子及早體驗生活中的多面孔?


且不看常識的不足,試試僅關注教師理應著重的,課業上的指導。


家長、校方偶爾會“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在為學生的學業表現不如意而深感挫敗時,我便不停地想:教育究竟還有什麼可能?為何孩子的專注力總是如此地不堪一擊?為何一些我覺得基本得不行的生活技能,對孩子們來說卻是如此地生疏?腦海滯留著好些問題:我能放任孩子在課堂上自由揮灑青春嗎? 今天我不給孩子說課本上的知識,不給孩子設置課後作業,明天我不監督他們是否已完成且提交功課……他們的未來,可會因為這樣而產生什麼影響?



行動管制後的教學異常


疫情之下,忽然,很多日常都被打亂了。各行各業因行動管制期間停止運作。學校這人口密集的環境當然無可幸免。因此,今天,我終於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語法,說古詩……孩子們沒新作業,而我,明天自然不用催促學生準時提交課業。


2020年3月21日,行動管制令發布後的第三天,校方、教育部陸續展開應對措施。線下教育受影響,取而代之的是線上作業。“線上作業對沒能時時刻刻達到線上便利的學生不公平。”,這事,一時半刻我也解決不了,只能換個角度思考,看看線上作業的魔力。


我教初中和高中生。對於綫上作業的實際操作,或許他們還是陌生,但至少中學生有自我摸索的能力。比起小學老師,這方面我還算省心些。


本以爲給學生發綫上作業是沈悶的操作,畢竟是對著冷冰冰的機器對答。誰知收穫其實令我相當驚喜。特別是一些比較不善於言語交談的孩子,透過綫上作答,他們更敢於抒發自我,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他們。


線上作業往往需要家長的配合方能看到些許的成效,特別是對低年級或是不熟悉網絡操作的學生,這是個重點。

課堂以外,立春踩青。學生們的快樂成長,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當中包括了家長。


線上取代線下


我是年輕老師,對於科技,對於突然需要從線下切換到線上的教學模式,我是絕對可以駕馭的。但要我繪聲繪影對著機械發揮我對教育的熱衷,要我看著學生的線上作答,猜測我服務對象在作答時可能面對的疑慮與心情,我容易嗎?


更何況我不認為學生今天明天甚至是後天沒做我設置的課業會給他的人生帶來多大的虧損啊!那線上教學,我做嗎?


但是,若我設置的線上作業能逼迫父母不得不放下手機、工作,陪伴著孩子,多了解我的孩子的日常,我的孩子對某事物的熱枕,我的孩子的學習進度等等,那我樂此不疲。


教育終歸家庭啊!父母生兒育女,家長養育孩子,怎能只“養”而不“育”呢?


老師聯絡父母,告知綫上教學,綫上作業方案的實施。父母給孩子下載作業,指導孩子完成作業,檢查作業再提交。這一切一切,看看陽光的那一面,似乎形成一個契機。一個父母和小朋友一起努力的美好親子時光。當然,黑暗的一面,或許是家裏從此“鷄犬不寧”。父母教孩子功課教了好幾遍,孩子卻沒聽懂,被駡;老師遠距離操控,要求這個,要求那樣,父母和孩子沒辦法處理,被駡……就像我平常在課室追討功課狼狽不堪地哭喊,然後心底默默責駡家長怎麼沒督促孩子的功課。

中三評估考試以後,讓學生們學習烹飪。

真正朝夕相處,教育終歸家庭


禁足使我們一瞬間變得可以不到電影院看電影,不到咖啡店和稱兄道弟的朋友應酬擡杠;禁足使我們不得不在家中來回徘徊,不得不輕易就巧遇同在屋檐下的至親;禁足使我們一瞬間知道時間管理的重要性,知道孩子們的學習是不可怠慢的,成長是無法重來的。


“不以忙碌為借口,我的孩子的教育不應假手於人,是我的責任。”這樣的父母,這時的父母,才是真切知道孩子是或不是老師口中所說的樣子。不打不罵不發脾氣的愛的教育,是孩子需要,更是我想達到的境界。但這往往需要您的配合,您的理解。請不要再說“我的孩子平時不是這樣的”,“我說了他也不聽,哪有什麼辦法?”。


課堂上,專業知識的傳授是必要的,但它應作為家庭教育的補充,而並非第一教育。學校的線上教育與家庭的線下教育,兩者之間應是相互輔助的作用。很多孩子缺乏思考能力、專註力、沒自發或求知力。還有孩子的畏難情緒、不愛分享和急躁的性格等,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

放學前,陪伴學生學習歌唱。


行動管制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有更多時間和孩子黏在一塊。或許你還是要忙於工作,或許你還是多重身份。但孩子只能是孩子,一個絕對需要父母陪伴並深受父母影響的孩子。


時間已慢了下來。在這特殊時期,請讓家庭教育回歸主導地位。重拾你們感知孩子心臟跳動的那一剎那,你們所許下的承諾,你們對他們教育的期許與等待。


所以,綫上教學、綫上作業,我奉陪。縱使聽聞家長怨聲四起,我也覺得那是美好的謾駡。駡了,您清楚孩子現在會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 ……

 

購買好故事創刊號,支持我們繼續創作。記載在地故事,分享美好生活。

「好故事」現已開放產品詢問咯。

只要你的產品有好故事,歡迎洽談!任何有關產品詢問/企業策劃/品牌推廣/合作夥伴,請電郵 sayastories@gmail.com,我們會儘快回覆。

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