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正確的資訊,停止病毒的傳播
Updated: May 21, 2020
我們如何走過馬來西亞的春夏
故事系列 ᅵ【媒體】
撰/圖:李運祥
電視新聞主播兼助理製作人。害怕人群,卻從事一份需要接觸人群的工作。沒有遠大的夢想,希望能用聲音繼續在媒體行業耕耘。
抗疫期間,媒體工作者的挑戰。
“你們有沒有探討在家作業的可能?”,這是公司傳出首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某高層出席會議後,提出要大家集思廣益的問題。
其實,外國早有新聞從業員這麼做。然而,當目前的技術實力無法趕上野心時,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削減人手,減少在大廈流動的人數。
熟悉電視新聞作業的人會知道,從前期的編采到最終的播出,每個流程都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程序碰上了阻擾,都可能影響播出的素質。在不減少播放時段的情況下,卻在各部門的人手架構上動刀,等同每日運作上,媒體工作者肩負的工作量翻倍,奈何這是必要時期必須做出的妥協。
抗疫期間,許多媒體工作者依然堅守崗位。
而對負責一節30分鐘新聞和網絡新聞的華語新聞團隊,原本已有同事疑似確診後暫時離隊,然而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人力編排也必須作出適當調整。在同事的檢測報告出爐前,任何小病狀都可能讓你捲入情緒旋渦,尤其我們這類鼻子易過敏的人。然而還是不斷提醒自己,盡全力做足防疫即可,時刻保持正面心態。
即便同一團隊,各人對“盡可能做足防護,降低染疫風險”的觀念和實踐也不盡相同,有時也只能自求多福。老實說,不怕染疫是騙人的,但職責所在,依然必須堅守崗位。
從事這個行業,很多時候都讓我深切感受到,“家人是最強後盾”。我父母得知疫情蔓延時,他們在手機通訊軟件的家庭群組說,“你們要查看一下,如果要隔離會去哪一家醫院,不然我們沒辦法去吉隆坡,也不知哪一家”。但,從不會要求我馬上請假回家,或沒完沒了的啰嗦。
我告訴自己,確保自己安好,就是對家人最好的交待。
目前報導的新聞,免不了包括疫情的發展。
失真和仇恨,竟蔓延得比病毒還快。
首相慕尤丁那一晚通過電視直播宣佈,3月18日起施行行動管制令,也是我國首次針對病毒落實的行管措施。為了阻斷病毒傳播鏈,這一步是必要的,且不能再拖。
各行各業乃至個人,許多鋪排好的計劃被打亂,媒體行業亦如此。但老話一句,既來之、則安之,任何情況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非必要的採訪可免則免,減少讓記者走在前線,這期間,每日的行管令部長級會議及衛生部的例行匯報會,自然更備受關註了。
疲於日常的編採工作之餘,手機通訊軟件的群組卻嚮不停,都是長輩或朋友轉發的“政府不敢說的真相”,呈現方式往往比我們想象的“多元”。
人們長期對體制和主流媒體的不信任感,這時顯得更張牙舞爪。這一頭媒體工作者努力把關,確保傳達的信息無誤,另一頭卻必須在手機叮囑姨媽姑姐,別再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其實何止長輩,當同齡層的朋友也選擇以內容農場發佈的假新聞,為接受資訊的來源,也讓我選擇放棄溝通了。

在這非常時期,更凸顯正確資訊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不要隨意傳播假新聞。
比起失真的資訊,更讓人心寒的是網絡上的消極言論。疫情面前不分種族、宗教和膚色,但鍵盤英雄怎樣都能見縫插針,仇恨歧視言論鋪天蓋地,更有政客借著疫情大做文章。稍微觀察,在不同語言的新聞報道帖下,留言的立場和取向完全兩極化。疫情不止奪走寶貴性命,也正在撕裂社會,族群之間的隔閡和偏見進一步加劇。
雖然不至於演變成國外的仇外暴力行為,但語言暴力往往比肢體傷害更可怕。顯然,馬來西亞人還得學習,如何跳脫種族框架、不從本位主義思考問題。若你的言論無法改善疫情態勢,那就安靜吧,善用電訊公司提供的免費數據,好嗎。
再次出發之前,別忘記這一段歸零的生活。
行管令一再延長,身邊有朋友因此丟了飯碗、有的甚至面對僱主蠢蠢欲動,準備開大鍘。若這期間不至於手停口停、還有一份收入的人,應該更懂得感恩。
非關鍵領域無法經營,商家首當其衝,對一般人來說,這期間無需想著下班後或週末要去哪兒逛街、看戲、或健身打發時間。現實生活的步調回歸到最原始,也讓我們的身心靈有機會經歷一次斷捨離——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是不需要的?
小心防疫,出外戴口罩。
像我,上下班路途少了堵車的困擾,狂躁情緒稍微得到緩解;工作沒太多幹擾,更容易專註完成;休假天就想著如何為自己做好吃的,善用難得的休息時間,且樂在其中,專註於我做的事、面對的人。
題外話,管制期間不小心掉了手機,後來憑著自助服務亭取回手機號,再通過網絡訂購手機。這倒是正中我的性格,無需“見人”就能解決麻煩事。
看到社媒上有許多人列出,自己在管制期結束後想做的事情。這讓我想起衛生總監諾希山早前說的,政府正探討行管令的退場措施,人們好一段時間都需要適應“新常態”。
或許這句話說對了,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在重新制定接下來的計劃時,不妨也趁這段時間做好心理建設。在疫情逐漸緩和、停頓的社會巨輪慢慢旋轉起來後,我們要以什麼姿態和大自然共處共存。
購買好故事創刊號,支持我們繼續創作。記載在地故事,分享美好生活。
只要你的產品有好故事,歡迎洽談!任何有關產品詢問/企業策劃/品牌推廣/合作夥伴,請電郵 sayastories@gmail.com,我們會儘快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