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喇叭

崑崙喇叭是怡保的其中一道門,無論是空降蘇丹阿茲蘭莎機場,還是使用南北大道從都門北上,崑崙喇叭都是抵達山城的第一站,看見了Gunung Rapat,就理解了馬來文的含義——密集的山。如果搬遷多年的務邊路巴士終站還在的話,這裏也算是一個小小交通樞紐。
無論你是來到之後還是離開之前,除了柚子檔口前的柚子西施熱情向你招手之外,還有崑崙喇叭群山下的山洞和廟宇都歡迎你前去參觀和膜拜。感受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還有山中有洞洞外有天。有一些裏頭還看見湖,讓你感覺湖面如鏡別有洞天。
崑崙喇叭大街從務邊路入口,經過怡保衛星市,來到一個和拉惹穆薩馬哈地路(舊稱牛奶廠路)交接的路口。這裏有個不大工整的十字路口交通燈,讓從小在這一區長大的小孩,可以從遵守交通規則的小細節中,熟悉和習慣我們國家大環境對體制的運作和想像。
長達兩公裏左右的崑崙喇叭大街,除了具有代表性的巴剎之外,還可以找到不同的商店,滿足日常不同的需求。如果需要精致一些的商品,還可以到衛星市去。星期一晚上還會在這區最美的街道,綠樹成蔭的街道擺賣夜市。有了滿足鄰裏的商號,也解釋了不必出門到市區添購物品的道理,雖然這裏距離俗稱的街場也不會太遠。
崑崙喇叭巴剎是個很有活力的地方,各式各類新鮮食材,攤販叫喝招呼聲浪此起彼落,買客一邊鎖定當天現場最平靚正的食材,一邊想著今日菜肴,為家人的腸胃和口味拼命。老板一開心(不是少了一根筋)還會多塞一些蔥姜什麼的到袋子裏,展現巴剎獨有特別的人情味。
巴剎好幾年前說要大翻新,不同時期的地方政府部門都有預算,好讓這裏的居民有舒適的環境添購日常,但出自於居民和小販念舊和不要浪費的考量,結果結構材料紮實的巴剎還保留著原貌,不過你會看到一些新的風扇,加上一些修修補補的痕跡。
崑崙喇叭大街最著名的就是兩個炭燒,讓人有來到“炭世界”(嘆世界)的錯覺。白天屬於炭燒香餅,夜晚則是炭燒炒粉。可能這裏靠山所以風涼水冷,需要炭燒取暖。怕黑......炭的人則會白白錯失這兩種食物的美味。這兩種美味,養活好一些新村家庭以及養育了無數的新村小孩。
說到炭燒香餅,雖是住家小本經營卻也不計成本使用椰殼,用來制作美味的香餅。香餅雖然不是從昆侖喇叭開始,但說是這裏發揚光大也不為過。吃過工廠機械大量生產的香餅,會想念傳統手工香餅的美味。那是汗水和人力交疊的結晶,所以還是許多人選擇來到新村這裏訂購。
崑崙喇叭新村排列工整,這裏獨有的美食和風味,可以繪制成一個尋寶地圖。除了炭燒美味之外,還有叻沙+沙梨組合、巴剎大包、釀料粉面、煎堆刨冰,每個都有故事,集合起來就是一本津津有味的故事書。如果你有去到這些地方品嘗這些食物,那就是有趣味有品味的故事書。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福德祠,作為綜合性鄉團機構組織,多年來促進當地人聯誼,幼稚園更是當地小孩的回憶,已經超越原先作為宗教祈福場所的本質與目的。希望崑崙喇叭這片土地在土地公的保佑和庇護之下,可以繼續祥和美麗。
「山山講古」是霹靂州社區(務邊、崑崙喇叭、新邦波賴和安邦)的創意平臺。
提案人:
1)霹靂務邊區國會議員李文材
2)霹靂新邦波賴州議員陳家興
3)霹靂迪遮州議員黃詩情
策展單位:
1)好 故事
誠邀你一起關注《山山講古》,支持《好故事》搜集更多在地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