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薰衣草森林的文化產業故事 - 抱著初心栽種幸福

林庭妃 薰衣草森林創辦人
王村煌 薰衣草森林董事長
問:好故事 / 林:林庭妃 王:王村煌
問:對你們而言,幸福感是什麼?
王:我們一直推廣薰衣草森林,其實就是一種幸福感,一種有意義的快樂。後來我們有不同的品牌,代表著不同的幸福感。 隨著年紀、生活條件,幸福感的定義會有所改變。我們的目標 受眾是大約在 20至 30 歲 的年輕人,在這年齡的幸福感就是有夢想,然後有勇氣去實踐它。所以,夢想和勇氣,在這個年齡會帶來幸福感。
我們有一個品牌叫「緩慢 」,是民宿。我們的目標受眾是大約在 40至50歲。在這個年齡階層,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在世界各地,他們其實是一個壓力最大的「三明治族群」。有了小孩子,有了事業,父母親也都老了,壓力自然 會非常大,所以我們的幸福感其實是想讓大家學會慢下來,因為人都停不住。「慢 」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就是針對這個目標受眾的幸福感。它不是快樂,不是單純地好玩,可以打動到 我們消費者心中的痛點,也是我們在營造的一份幸福感。
問:有什麼建議可以給予那些想要投身於文化產業的人嗎?
林:我覺得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遇到的挫折不會少,不要放棄初心。如果你今天是想要做 好,你要大家有這樣一個文創記錄,然後多做一些合作,甚至跟外國人合作。把我們社群內的伙伴融聚在一起。 然後大家一起為這個社區,共同做一件很棒的事情。
王:文創有兩種。一種叫「文創產業化」, 另外一種 叫「產業文創化 」。這兩個根本的差別是在,文創產業化是我如何從文化去提煉出來,然後變成一個產業。這個階段我認為在馬來西亞還比較辛苦。因為大家沒有這個消費的意識,願意付很高的價格去做這樣的事情。但另一 個角度是產業文創化的邏輯,我覺得很適合當下的馬來西亞去做。假設這個年輕人他本來是務農,本身有一個很堅實的基礎。然後把原來的產業,透過文創的邏輯,把它梳理好,它會突 然變成另外一種價值的過程。所以簡單來說,做文創意義要想很深,而不是只是從包裝設計這個角度去解決。你原來的基礎也要紮得很實在。如果年輕人想做文創,你本身就是做業餘的, 還是說你本來就有產業的,不要放棄原來自己擅長的部分,把原來擅長的產業往文創化去發展。我認為是很值得去做的。